close

 

在忙碌的週五、六兩天結束後,禮拜日的今天終於可以稍作休息一下,因此決定去看個電影,然而起床的晚,沒辦法,禮拜五的晚上在店裡一直到禮拜六的早上六點才回家,禮拜六的晚上又在店裡忙到禮拜天的凌晨三點,連續兩天的日夜顛倒實在需要好好的補個眠,即便生理時鐘已經習慣早起,但不睡個回籠覺實在對不起這難得的禮拜天。沒想到九點的眼睛剛閉上,原以為一個小時的貪婪最後竟變成中午12點的午餐。

 

上網查了一下電影的時間,簡單的寫了一下行事曆,翻了書,午餐後便出發。

 

《看見台灣》整體來說是部環境教育的紀錄片,透過空拍來反思台灣的美麗與哀愁。然而《看見台灣》的背後還有齊柏林導演的夢想故事,這部分就不贅述,可以查到。整部片其實以一個「人地關係」關係來貫穿,當中拋出很多議題讓大家去省思,包括一直以來最常被討論的環境保育與經濟開發的平衡。其實看這部電影的時候,我一直在思索,台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家?外國人口中最常說的熱情的台灣,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?因為歷史背景的多元,台灣的人口組成也相對多元,因此所擁有的文化當然也豐富許多,然而我們多元文化的尊重學習卻也是必要的課題,否則這樣的多元文化很容易造成這塊土地上狹隘的對立。

 

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見台灣人的善良,也可以看到我們醜陋,為了利益的私慾不惜犧牲土地的代價,當然很多地方值得討論,也需要去找出解決之道,比方說雲林的超抽地下水,我們很早就知道這些問題,也可以算出來再這樣下去海岸線會倒退多少、土地每年以幾公分的高度下陷,然而,我們還是無法改善,為什麼?養殖業的人們為的是生活,高山部落裡的人為的也是生活,但問題卻只能持續惡化,這樣能算得出來的生活還可以撐多久?我想答案就如同電影裡說的,我們都假裝看不見,所以問題也就不存在。好像當我們把眼睛閉上,一切就是和平與美好的。沒辦法,我們都不願面對,因為我們都覺得那不是我們的家,即便這塊土地很小,但不影響到我的居住地,就不會有問題;而必須面對的人,其實也沒有能力去解決,只能顧好眼前的生活,所以目前只能這麼做下去。

 

經濟的消費決定了土地的價值,於是也影響了土地的結構。我覺得裡面有一個段落還滿好的,但業者應該會很不爽,就是某個山區的民宿打造的跟歐洲村一樣,如此對土地大規模的開發,換來的可能是未來生命財產的安全顧慮。高麗菜也是一個不錯的議題,為了多幾分脆甜的滋味與口感,不惜在山上開墾,因為有經濟價值(短期),高山高麗菜比較貴的原因就不用多說,但其實仔細思考,不管是打造出來的美麗浪漫歐洲還是脆甜的高麗菜,萬一發生災難,這價值真的值得嗎?也許我們賠上的是更長遠的經濟價值。

 

我認為現在的我們有一個價值觀被過度的放大,就是「過自己想要的生活」這個價值觀,這沒有錯,也不是對錯的問題,只是被過度強調與放大。我知道我提出這論點是危險的,但我為什麼要這麼說,因為很多人都只著眼在我們自己想要的生活,好像只要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,其他其實都可以不必去理會關心,因為我們正過著、追著我們自己想要的生活。我不想討論政治,我不想關心土地,居住正義其實我也無法改變什麼,城鄉與貧富差距也離我很遠,國家教育議題與方向更是跟離開學校的我一點關係也沒有,類似這樣的情況,其實對台灣的未來都是種隱憂。當然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去做,什麼都去關心,而且我只想過自己要的生活其實也沒錯,這是多元的社會,但我們可以試著去了解,慢慢形成一種素養,也許還是一樣依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過生活,卻也不輕易冷漠社會應該有的尊重與關懷,不管是對人、事,或是土地。

 

台灣很小,很美也很好,可能理想永遠跟現實有段差距,但正因為不大,所以也許有機會去縮短這樣的距離,也許有一天可以真正的成為美麗的福爾摩沙。

 

看不見,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。感謝那些持續關心土地與在各領域持續努力不懈的人,讓台灣愈來愈好,也讓我們能站在你們的肩上,看得更高。

 

騎腳踏車回家的路上,接近傍晚,天氣明顯轉涼,但不知道為什麼,我感覺到這社會有一種溫暖,看著熙來攘往的車子,腦中閃過電影裡鄉下的畫面,那些純樸的笑容不就是我的家鄉嗎?於是我打了通電話回去給家鄉的父母,聽聽他們的聲音,也在心裡默默感謝他們對我的照顧與付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okyotravel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